Spotlight
- Sep 29 Thu 2011 00:43
100(上)18-3 台灣社區營造進程
- Sep 23 Fri 2011 15:21
100(上) 18-9-1 期初學期觀摩參與 說明
- Sep 22 Thu 2011 06:36
[延伸閱讀] 2011臺北世界設計大展
- Sep 22 Thu 2011 00:27
100(上)18-2 創意@社區
- Sep 16 Fri 2011 00:02
100(上)實務觀摩--淡水國際環境藝術節 見學資訊
夢想來自於對未來美好的想像!在淡水民眾踴躍的參與及支持下,成就了每一屆藝術節璀璨的風華,創下屬於淡水共同的記憶與榮耀。今年將首度以「回顧展」的方式,將淡水無限的創意與活力一覽無遺。展出內容包含視覺藝術創作、精緻道具等,由社區居民擔任活動導覽員,透過多面向的深度探討、實地見習與體驗,讓夢想得以在更多人的心中發芽生根、成長茁壯。 |
- Sep 14 Wed 2011 00:58
100(上)18-1 【創意與社區營造】教學大綱
- Aug 17 Wed 2011 00:14
[志工招募]修復臺北市北投區泉源里中正山步道旁木炭窯
臺北市北投區泉源里擁有約四百多戶人家的小型山村聚落,自古稱之為十八份。可以俯瞰淡水河、基隆河,以及新舊北投與關渡平原,有古步道與老水圳,百年的老樟水井、土地公廟、炭窯散佈其間,是離台北最近、具歷史背景的山村聚落。
木炭是古早人家作為燃料用途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十八份居民,就地取材,採用岩石、土方興建木炭窯,砍伐相思樹當燒製木炭的原料,量產木炭成品,運銷至北投、士林市區,賺取收入充裕家計。據統計,北投山區最盛時期有超過50座木炭窯。惟時過境遷,40年前石化燃料(桶裝瓦斯、天然氣)逐漸取代木炭,造成木炭窯產業式微。而木炭窯停產閒置,沒有維護的話,通常1、2年內,窯體就會不堪風吹雨打、滲水侵蝕、基石瓦解而至整窯崩塌。2006年起,北投文化基金會、北投社區大學與社區合作,進行完整的調查,泉源社區保存良好的炭窯和崩塌的遺跡達20處之多,是非常珍貴的先民文化遺產。
中正山步道旁木炭窯據稱有160年歷史,位於中正山登山步道旁,雖然該窯已停產30年,吳家炭窯幸有較堅固的「窯厝」(窯體上方防風擋雨的棚架)保護,整體結構包括窯壁、窯龜大致完整,仍然保存良好。該窯內側長約290cm,寬300cm,高255cm,窯壁厚約120cm;入口高約136cm,寬60cm;外有保護的「窯厝」,旁有工作及燒炭木材放置處,是陽明山地區保存最完整的木炭窯。
2009年,由於窯厝傾倒側壓窯龜、窯壁基石局部崩解等頹圮徵兆,社區以傳統古法及自然材料修復木炭窯窯厝並重現口厝寮,邀請泉源里吳欽福、詹紅毛、白雲三位耆老擔任木炭窯修復之技術指導,呼籲全國有心之士和居民共同參與搶修,捐獻消費券3,600元,以志願服務的工作假期方式,參與搶修木炭窯的行動;4月12日盛大舉行木炭窯修護圓滿感恩儀式。修復完成後,我們進行推廣教育,設置專屬部落格,與志工、網友互動,交流分享。
- Aug 10 Wed 2011 00:08
[延伸閱讀]相信,百年心香路 活動
- Jun 16 Thu 2011 16:40
99(下)18-18 期末考題
【申論題】
一、臺灣許多社會民間習俗,或許現代人已無法得知其背後的原意,然而既是風俗習慣,則必然承載著某種特殊的歷史因素,也蘊含著某種普遍的人性價值,所以才會成為社會所共同遵守的文化規範或信念。試各舉例分述臺灣「民間傳說及俗諺」的4種特質為何?及其於實際社群生活中所展現社會意義。(30%)
二、「文化資產」概念看似傳統又亟具現代社會意涵,由傳統精神本質所拓展展現的現代建築語彙或工法,即是展現隨時代演進與時俱進的意涵,試舉例說明之,並述其展現之原始內涵及現代意義。(30%)
三、綜觀台灣目前認證7項之「國定無形文化資產」,常與庶民生活信仰結合為一,且其民俗保存概念強調延傳前人精神文化且迄今仍活躍保存於當代社會之生活樣態。試就課堂所述文化資產為「『信仰』=生活期盼的祝願」、「『民俗』=具體生活的實踐」之概念,試舉課堂介紹之任一專題內容或自身所參與之學期觀察作業題目實例說明,詮釋你/妳的觀感及對此案例未來發展的具體建議(分項條述尤佳)。(40%)。
- May 24 Tue 2011 11:11
99(下)18-15 創新與延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