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台灣的社區運動

 

曾  旭  正

國立台南藝術學院建築藝術研究所副教授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理事長

 

台灣在經濟發展、政治民主確立之後,良好的生活環境成為普遍性的需求,不僅執政者朗朗上口,民間社區團體更在各處紛紛冒現;而這個全面性改造運動的主角正是「你」和「我」。

  近幾年來,「社區主義」「社區運動」明顯地成為社會上重要的議題。不僅在野黨的市長選舉標舉出類似的「市民主義」,執政黨的黨魁也一再重申建立「生命共同體」的概念,強調「經營大台灣,從小社區做起」。相對於政治上的各種口號與政策,民間的行動其實出現得更早也更為蓬勃。早自一九八○年代初期,各種型態的自發性社區組織即開始如雨後春筍般在台灣各處冒現,不論都市或鄉村,都有愈來愈多的人們看重自己生活所在的土地,以不同的行動方式嘗試去保護它、珍愛它。亦即,現今我們看到不論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標舉的社區政策其實是晚出的,民間的社區行動早已先行許久。

  這些自發性社區組織以各種形貌出現,在都市地區常見的有:因抗爭而動員形成的新文教區,如台北市的慶城社區、芝山社區;為了讓社區生活品質更上層樓而形成的,如台北市的福林社區、綠大地社區;為環境保護而形成的行動組織,如高雄市的柴山促進會。在鄉村地區也有為了保護家鄉土地而動員的組織,譬如為反水庫而組成的美濃愛鄉協進會、為重建原住民意識而組成的《原報》;也有為了提昇生活品質而創辦的在地團體,如新港文教基金會;而數量更多的則是以重建地方認同為出發點的各地文史工作室,如台北地區的滬尾文史工作室、三角湧文史工作室(三峽)、水返腳文史工作室(汐止),南部的橋仔頭文史工作室等等。

 

社區運動的特質

  上面所述的各種社區運動,其行動內容各有不同,但仔細分析之後仍可以發現其間的若干共通點。首先,它們都是集體的行動(collective action),不論為社區內的特定議題抗爭或是進行地方人文歷史的調查,都不只是個人的作為,而是約集眾人的集體行動。其次,這些行動的目標都在於促成某種社會變遷。社區內的團體活動不必然就是社區運動,譬如過去在行政系統動員下最當舉辦的社區聯誼活動,儘管人數眾多且場面熱鬧,但活動的目標並不在於改變社會,所以不能稱為「社區運動」。

  因此我們可以說,社區運動其實也是社會運動的一環,它與消費者保護運動、環境保護運動、勞工權益運動、婦女運動、農民運動乃至原住民運動一樣,都希望透過集體的行動來改變我們的社會(包括社會制度和價值觀),讓它更符合公義、更完滿地照顧到各種社群的需求。社區運動與其他社會運動不同的只是各自針對的議題以及行動的場域不同而已。

  了解了社區運動帶有「集體行動」和「改變現狀」這兩種特質,我們就更容易了解「為何社區運動在近幾年才蓬勃發展?」,以及它在推展上所面臨的困難。

  為什麼在近幾年才看到社區運動如此蓬勃?由社會學者對近年來社會運動風潮發生的解釋可以提供我們若干見解。一般而言,社會學者對於自一九八○年代以來在各種領域冒現的社會運動風潮提出了幾個面向的解釋:在大環境上,由於政府長期的威權統治,社會中普遍缺乏民主參與的制度,在社會中埋藏了許多問題;另方面,隨著經濟發展,人們的要求與自主性愈來愈高,原有的壓制體制逐漸鬆弛,提供了社會運動風潮的歷史條件。此外,在各別運動的內部,除了抓對議題,更重要的是有效地運用其他社會資源,讓運動得以延續擴展,達到運動目標。

 

認同地方文化

  就社區運動而言,我們可以看到它的議題通常是針對危及社區生活的種種衝擊,譬如強行設置變電所、加油站、色情入侵住宅區、保護區要變更為住宅區、都市計畫道路要拆除廟宇、在不當地點興建停塔等等。而這些問題都主要源自於政府相關部門的規劃不當或政策失誤,它所衍生的危機可能在一九八○年代之前就已存在,只是在早期戒嚴的年代,由於政治上的高壓氣氛,受侵害的社區僅能默默承受,根本不敢發聲。進入一九八○年代之後,由於政治上的反對運動不斷衝撞既有的威權體制,執政黨失去完全鎮壓的能力,不得不作政治自由化和民主化的轉變。此種政治與社會層面的「鬆綁」,的確提供了社區發聲抗爭的條件。

  事實上,在此種全面鬆綁的情況下,發聲的並不僅僅限於受侵害而面臨立即環境危機的社區,前述為數更多的地方文史工作室,他們重新考掘地方歷史,整理地方文物素材,也是長久以來被壓之愛鄉情懷的直接發抒。從危機的角度看,此種重視在地文化歷史的行動可以說是地方文化認同危機的一種反應,而這危機則源自於長久以來執政黨的語言、教育、文化政策持續壓抑台灣本土認同的結果。

  因此我們可以說,在社會鬆綁之後,不論個體或社群的自主性都逐漸茁壯起來,這是一股沛然不能抵抗的強大力量。在社會的許多場域中都有此種自主力量在茁長。而戰後迄今數十年所累積的種種政策上的誤差遂成為這股力量行動的標的,他們試圖加以改變--反對隨意設置變電所加油站、反對默許情侵擾社區、反對繼續漠視本土等等。這正是為何我們可以在短短數年間看到如此多樣的社區運動風起的原因。

社區運動需要你我

  雖然近幾年來社區運動十分蓬勃,然而就單一議題或個別運動加以審視,我們不得不承認目前的成果仍然有限。譬如,在與都市計畫體制抗爭的種種運動中,不論是反對不當地點興建加油站、變電所或停車塔,都還處於局部受害社區的串聯階段,尚不足以迫使政府單位作制度上的修正,甚或徹底改變都市計畫的運作方式。即使在強調市民主義的台北市亦然,反對變電所的社區行動早在一九八六年即已出現,近年來更形成社區串聯,但直到現在市政府才開始考慮社區組織所提出的變電所設置的規範。

  在鄉村地區所面臨的困難更多,雖然已有熱心的文化工作者投入地方,然而他們普遍面臨到的仍舊是同志太少、缺乏人力物力的支援。在眾多原來有豐富人文資源的古老市鎮,譬如淡水、三峽、鹿港、埔里、府城、美濃等等,雖然有部分愛鄉人士成立了文史工作室默默耕耘,但在長期城鄉不均衡發展的局勢下,他們面對的是人才嚴重外流、地方政府不重視在地文化、地方人士冷漠觀望的境地。因此,我們看到有部分文史工作室在成立一年之後即陷於半停擺狀態,澆冷了不少熱騰的心。

  即使有少數組織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能夠勉強站立起來,但要處理比較深刻的社區問題時,也都面臨許多困難。以嘉義縣的新港文教基金會為例,它成立迄今已超過十年,舉辦了數百場文藝活動,是目前島內最知名的社區組織。然而,數年前在文建會委託下要在新港鄉推動「造街」工作,以基金會在地方紮根如此深厚,尚且受到部分鄉民誤解、排拒。歸究其原因可以發現,造街的工作在於改變街道的角色,要求回復街道應有的公共意義;然而,在近幾十年中,由於街道缺乏管理,街道已被店家佔用,積非成是之後,店家自然反對回復公共用途(雖然他們已領走了街道拓寬的徵收費和補償費)。在這種情況下,造街工作碰觸到了重要的矛盾點(公與私間的衝突),雖然絕大多數鄉民都認為應該造街,但卻沒有人肯表達意見予以聲援。這充分顯示了過去數十年的戒嚴,造成大家對公共事務普遍採取冷漠、明哲保身的消極態度,如今雖然解嚴了,但此種習慣卻成為社區運動的最大障礙。

  總之,不論都市或鄉村地區的社區運動,在組織運作上都面臨同志不足、資源缺乏的問題;在運動議題上則面臨更深刻的意識改造問題。這兩類問題都有賴於更多有志之士投身社區工作,讓更多的資源得以匯集到社區組織,也讓「社區生活」得以成為更多人關注、思考、行動的對象。如此一來,社區工作才可能走得更長遠,而因為更多人的思考與行動,才可能不斷地嘗試而找到更具有創造力的觀點和作法。也唯有如此,社會才能不斷地進步、鮮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ommunityayi 的頭像
    communityayi

    【社.區.學.習.工.場】

    communityay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